阿里铁军--高压线

高压线


“高压线”是铁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可以说,没有高压线,就不可能有令行禁止的阿里铁军。据李旭晖回忆,高压线的最早提出,大概是在2001—2002 年,也就是铁军刚刚开始创建、“百年大计”开始实施不久。


这些具体的规定就是高压线。所谓高压线,也是一个形象的名称,简单说,“不能触碰,触碰则死”。触碰了高压线可以是辞职,也可以是劝退、开除,但想继续留在铁军,很难。


对于高压线,李旭晖引入了一套理论,比如在铁军很知名的“破窗理论”。李旭晖把犯罪学上的“破窗理论”引申解释,就是发现细小“犯罪”迹象时要及时制止。规定不行的就是不行,必须严格执行,不然就没人遵守了。纽约警察局长整顿治安的时候,就是从逃票犯开始抓起。在中供管理上,要求从细小的违规开始去关注,该处罚的就处罚,细小的违规管理好了,大的事情就不会触犯了,不要等窗破,一旦有裂缝就要去弥补。


另外一个理论是“蟑螂理论”。意思是当看到一只蟑螂时,要意识到这只蟑螂背后可能有一窝蟑螂,真实情况可能比表面所见严重得多。在管理上,有些东西是要追根究底的,不能光看表面,要看后面的源头是不是有更重大的问题。比如“黑名单”的发生,如果敏锐度够高,就可以避免蔓延,不会造成那么大范围的问题。


一位前中供销售这样回忆自己如何因为触碰高压线而离职。“当时是9 月1日,前一天晚上刚刚开了9月份的启动大会,大家工作热情都很高。因为我老婆有了几个月的身孕,那一天我要陪着她去医院检查,直到下午两三点钟,后来到了晚上,我看到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地输拜访记录,我心里想,今天只拜访了一家客户,真的不好交差了,感觉给这个团队拖了后腿,突然间冒出一种侥幸心理,在系统里找了几家客户随便数一下,反正不一定查到我。当时就这么做了。9 月19 日,区域经理找我谈话,说总部反映你这里拜访记录有问题,当时心里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。”


他当时的区域经理回忆:“他突然就跪到地上了,然后请求我们说,老大能不能给我个机会,这件事情真的是我错了,不应该这样做。我说你真的太傻了。当时我和HR 都在旁边,我们两个人都流出了眼泪。”


这位销售平时是一位特别老实听话的人,公司认同度很高,感情很深,执行力很强。他的同事们都觉得不可思议,这种事情会发生在他身上。他那个下午哭了很久,打击太大了。但事情已经无法挽回。他的妻子也在问:阿里巴巴为什么这么做?毕竟不是十恶不赦的事情,就不能稍微通融一下呢?


在中供早期,高压线比较简单,只有六七条,比如不能虚假拜访,不能垫款,不能考试作弊……随着业务复杂程度的慢慢提升,高压线的规定也更多更细密更周全,最多时达到了17 条左右。


当制度条文不断堆积累加的时候,越来越具象化,管理者反而失去了他的管理灵动性,很容易一味依赖制度去管理员工,自己的判别能力就会弱化。比如说有些行为,在品控部门看来,是严重违反公司价值观要求的,但业务管理者因为这些行为没有在制度中体现出来,没有写到这一条,对这个员工就无从下手管理。而有些事情,表面上看符合高压线中对某一种行为的描述,但背后有很多种客观因素,应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些适当的调整,但这时候管理层却不敢变通,以免破坏高压线制度。


2011 年,高压线瘦身,缩减到6 条,保留那些对中供业务根基影响最大的条款,比如拜访量造假,另外,还保留了一些“特色条款”,就是一些社会上可能觉得没什么,但在阿里巴巴却非常重视的违规行为,比如考试作弊。


很多案例,从前都是按照高压线的条文定员工生死,符合就走人,不符合就留下。现在,通过不断触碰边界,让管理者和员工了解,什么是对员工的关注,什么是对铁军纪律的关注,什么是对制度文化的关注——通过在一个个案例中的讨论,获得真正的感受。而这,恰恰是在狂飙突进的年代,中供曾经缺乏的体感。